即将下台的拜登,推翻对华所有承诺,万没料到,美国付出惨痛代价
回首拜登执政的这四年,中美关系走过了一段跌宕起伏的路,其对华政策引发的连锁反应,深刻影响着美国自身以及全球格局。 2021年拜登入主白宫之初,外界曾对中美关系抱有一定期望。他提出“竞争中合作”,宣称不支持“台独”,欲与中国展开建设性对话。但很快,现实就偏离了这一轨道。在经济领域,美国开启各种对华制裁手段,加征关税首当其冲。这一举措看似是为了所谓“公平竞争”,实则让美国消费者苦不堪言。普通家庭购买中国商品的成本大幅攀升,每年额外支出不少,生活压力骤增。美国企业也深受其害,供应链被打乱,运营成本像坐火箭一样上升,那些依赖中国市场的企业,眼睁睁看着市场份额大幅缩水。
即便如此,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依旧顽固,到 2023 年,美国全球货物贸易逆差高达 1.06 万亿美元,仅比 2022 年略低,和 2016 年相比更是高出一大截,减少对华贸易逆差的目标完全落空。与此同时,美国自身债务问题愈发严峻,2024 年 11 月联邦政府债务总额一举突破 36 万亿美元,债务利息支出甚至可能赶超国防预算,经济前景一片阴霾。 外交方面,拜登政府的制裁大棒四处挥舞,不仅砸向中美关系,还殃及美国与其他国家的情谊。
美国的信誉在国际社会大打折扣,领导力也不断下滑。国际政治局势因美国的对抗性政策愈发紧张,冲突风险大增,美国在诸多国际事务中常常陷入孤立,遭遇各国的反对与抵制。 科技产业上,美国妄图遏制中国发展,对中国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实施严厉封锁。结果呢?中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被极大激发,芯片、5G 等关键技术领域接连取得重大突破。反观美国科技企业,由于限制对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,在中国市场铩羽而归,营收受损,全球科技产业链正常的合作生态也被搅得支离破碎。 军事安全层面,拜登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玩火,公然打破“战略模糊”,频繁宣称“美国有义务保卫台湾地区”,高级官员窜访台湾,对台军售不断加码。这一系列挑衅行为,将台海局势推向危险边缘,中美军事冲突的阴云密布。
据估算,若美国真为台湾地区介入战事,头 3 周就可能损失约 3000 名美军、两艘航母、10 - 20 艘军舰以及 200 - 400 架战机,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。 面对拜登政府这一系列对华政策,美国国内也不乏反思之声。《华尔街日报》指出,高压政策未达预期,反而促使中国加速科技创新、强化内部团结,提升国际影响力,美国政策似在走向自我挫败,就拿半导体产业来说,限制中国芯片发展,却催生了中国国产替代的加速。《洛杉矶时报》报道,贸易战让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承受高昂成本,农业、制造业损失惨重,《芯片与科学法案》资金分配混乱,企业套利,破坏全球芯片产业生态。
据澎湃新闻消息,美国媒体人法里德·扎卡利亚也表示,制裁措施不仅冲击美中关系,还意外加固了中俄等多边关系,加剧国际紧张局势,美国主导全球秩序快速失控。甚至有声音呼吁美国摒弃零和思维,在气候变化、公共卫生等领域与中国合作,实现共赢。 临近 2025 年 1 月卸任,拜登政府仍不收手。本月 2 日,又对中国芯片领域发动大规模行动。此前美国已将对华芯片制裁扩大到国际,拉着韩国、日本、荷兰等国,以“国家安全”为由,让它们停止向中国供应半导体制造设备,声称高端芯片涉军事用途。如今,拜登政府又打起中国“传统芯片”的主意,策划贸易调查,企图征税。可传统芯片是现代科技产业基石,中国虽在高端芯片有外部封锁压力,但传统芯片已能自主量产。美国此举,还是为巩固其芯片垄断地位,担心中国芯片进步提升军事装备性能。
展开全文
随着拜登任期将尽,特朗普即将上台。特朗普执政时期曾推行“美国优先”,搞“脱钩”战略,让全球供应链震荡,中美对立升级。如今若他再次掌权,对外政策走向备受关注,尤其在高科技领域,大概率延续强硬,继续打压中国全球市场地位。 这四年下来,中美博弈背后是大国力量的深度角逐,涉及经济、战略霸权、全球秩序重构等诸多问题。美国一再加码对华遏制,却陷入困境,自身利益受损,国际影响力受挑战。而中国稳步发展,在全球经济、科技等领域话语权渐长。全球政治格局正加速走向多极化,美国单极领导模式难以为继,中俄朝伊等国合作日益紧密,对美国形成巨大压力。
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就曾警告,拜登政府强化对抗下,中俄朝伊四国合作趋紧,未来美国若不强化盟友关系,将深陷复杂局势。 在我看来,美国当务之急是认清现实,重新审视对华政策。一味对抗、制裁,损人不利己,国际社会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,合作共赢才是正道。
中国的发展势头不可阻挡,美国应放下霸权思维,与中国相向而行,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寻求自身发展机遇,而非执着于遏制,否则只会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,错失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携手共进的良机,让美国民众和全球发展付出更大代价。未来中美关系走向何方,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,但愿新任政府能做出明智抉择,让世界重回稳定合作的轨道。
评论